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公布教育政策 蔡英文:教育要與時俱進



蔡英文2016總統大選教育政策-林萬億





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今天(12/4)由智庫社會群顧問林萬億、智庫教育小組召集人陳東升、競選辦公室政策執行長張景森陪同,出席2016蔡英文教育政策公佈記者會。蔡英文公佈2016總統大選教育政策,她致詞時提出「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家長減輕負擔」、「讓教育跟上時代」、「培養成熟的十八歲公民」四項重要目標,以及為了達到四項目標的六大政策方向。

蔡英文表示,思考教育政策應該回到原點,想一想教育的意義和目標,教育對學生而言,應該是一段快樂學習的過程,對家長來說,不應該是ㄧ個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資源應該有某個程度的公共化;教育也必須跟得上時代,貼近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價值,用以培養下一世代的思辨、數位和語文能力以及文化涵養;教育體系也必須具備能力,為國家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成熟公民,能夠完整承擔社會責任。

蔡英文說,她的教育理念很簡單,下一個世代需要怎樣的人才,現在的教育體系就有責任,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所以,教育要與時俱進,政策要對症下藥,全面來解決當前教育體制的問題,讓教育真正發揮人才培育的功能。

蔡英文教育政策發表記者會致詞全文

各位媒體朋友,首先我要先謝謝林萬億老師帶領我們教育小組以及陳東升老師共同來主持的教育小組。

教育政策在現在才發表不是代表不重要,事實上它非常的重要,教育小組很可能是我們智庫裡面討論最久的一個政策議題,同時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請專家學者一起來,也請了很多教師,不論是高中老師、高職老師或是大學教授一起來,我們也有請產業代表來解釋產業的需求,也請家長團體,大家都一起來談,我也到了很多地方,參與很多座談的機會,在過程中有持續考慮台灣教育的議題在下一個階段該如何面對。教育小組的成員現在有十多位在過去一段時間他們非常的辛苦,在這裡我們要對教育小組表達謝意。

首先我們談到下個階段的教育政策,其實我們要先考慮到教育的意義跟目標在哪裡,尤其是考慮到我們將來面對的挑戰。過去20年,「教改」這兩個字,從代表「理想」的名詞,變成很多人心中的問號。這20年來,台灣教育制度的難題,可以說是「千絲萬縷」,當然在過去的時間有一些進步,但是也有更多的爭議,都被廣泛討論。

所以,在思考教育政策之前,我們必須回到原點想一想,教育的意義和目標,究竟應該是什麼?

首先,我認為教育對學生而言,應該是一段快樂學習的過程。在國民教育的階段,學生應該在老師和家長的支持下,透過學習去探索自己的志趣和潛能,並且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下,學生不會被篩選、被分類、被放棄,更不必有激烈的競爭壓力。

其次,我認為教育對家長來說,不應該是ㄧ個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所以教育資源必須一定程度的公共化,保障弱勢家庭子弟的學習機會。教育更必須避免學用落差,幫助下一代,在職場上有充分的競爭力,家長們才不必擔憂孩子的未來。

第三,我認為教育必須跟得上時代,貼近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價值。以往的教育模式,偏重考試、記憶、和標準答案,它或許適合過去以「代工」為生產模式的產業需求,但是這些舊觀念,不應該繼續拿來框架新一代的學習方式和內容。

未來的新經濟時代,更講究創意、研發、行銷,所以學生更需要被培養的,是思辨、數位和語文能力,還有文化涵養,這才是下一個世代和產業,所必備的特質。

最後,我認為教育體系必須有能力,為國家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成熟公民。

在大多數工業先進國家,十八歲就是成年人,是已經成熟、獨立的年紀。所以我們主張十八歲的青年,應該擁有完整的公民權;但是也因為如此,教育體系就更有責任,在國民教育的階段,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讓他們學習生活能力與職業技能,具備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這樣當他們到了十八歲的時候,才能夠獨立自主,完整的承擔社會責任。

我希望未來的年輕人,可以走的道路,應該更寬廣而多元。我希望很快的未來,我們的高中職學生,不再只是忙碌於「升學」這件事,而是可以按照他們的性向去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十八歲畢業後,他們當然可以選擇繼續升學;但是,他們也可以選擇先進入職場工作,或者去當國際志工、去偏鄉做社會服務。

這樣的年輕人,在經過社會歷練之後重返校園,會更加成熟、更清楚自己追求的目標。而我們高等教育體系,也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珍惜這樣的年輕人,並且提供更多的誘因,吸引他們重返校園學習。

簡單來說,「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家長減輕負擔」、「讓教育跟上時代」、「培養成熟的十八歲公民」,就是我們教育政策的四項重要目標。

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應該對症下藥。所以今天,我要宣示教育政策的六大方向。

第一, 針對幼教的部分:我們必須立刻來做的,就是擴大幼兒托育的公共化,提供價格合理、品質有保障的托育服務,才能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這也是扭轉少子化危機的重要作為。

第二, 針對國民教育的部份:最重要的是去解決令人困擾的入學制度。我們希望能盡快做到全面免試、就近入學。而「優先投入資源,盡速做到高中職的均優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倉促上路的十二年國教,之所以難以成功,就是因為沒有「高中職均優化」當基礎,也無法破除「只有進好學校,才能得到好教育」的迷思。

未來一定要投入足夠的資源,提高社區高中的教學品質。高中可以跟鄰近的大學、或是專業團體來合作,開辦各種資優學程,讓資優學生不必擠破頭進去明星高中,即使在社區高中就近入學,同樣能得到好的教育。同時,為了避免學生程度的差異造成的學習無趣與挫折,未來的國民教育應將部分課程實施分組教學。這樣一來,逐步做到全面免試的學區入學,阻力就會大幅降低。

第三, 有關技職教育的部份:未來改革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全力來縮短學用落差,盡量去銜接學校教育與職場實務,也必須廣泛向各行各業徵求人才,讓第一線的實務工作者,有機會在學校裡面傳授自己的經驗,讓學生可以透過學習跟實作,來趕上業界的腳步。

同時,在制度上我們要提供更活化的設計,讓各種證書的取得更彈性化,修課不限於學校,也可以藉此鼓勵在職場一段時間的就業人力,回流到學校,繼續進修,加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第四, 針對高等教育的部份:學用落差也是高等教育面對的問題。大學應該要考

量自己的優勢與傳統、所在地區的產業與文化需求,來發展學校的特色;過度追求統計報表的學術績效跟數字,卻沒有結合社會趨勢、發展自有特色,大學就無法培養出國家未來需要的人才。

大學也應該跟地方產業建立伙伴關係,加強產學合作,讓大學可以成為地方產業研發或人才技術的培訓中心跟後盾。

此外,在「少子女化」的趨勢下,我們無可避免要面對大學供過於求的問題。我認為,政府不能放任大學自生自滅,應該要配合國家發展與區域發展的策略,推動大學的轉型跟整併。

面對必須退場的大學,也一定要優先保障現有學生的受教權與教職員權益,我們主張要立專法、成立專案辦公室與基金,平順的來處理退場相關的問題。

第五, 有關專業師資的部份:在剛剛談到的教育四個階段當中,學生固然是主體,但每一位在教育現場和學生互動的老師,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所以在幼兒教育的部份,我們要全力來改善教保人員的勞動條件,讓他們提供小朋友最好的照顧和教導。

在國民教育的部份,我們要讓老師有更大的自主空間,鼓勵職能成長和教案研發,用更多元活潑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考跟潛能。

在技職教育的部份,我們也會讓職業達人或業界人才,進入學校當中,傳授自己第一手的經驗,銜接學生的學習與就業。

在高等教育的部份,老師是引導學生研究、培養專業能力的關鍵角色,「教育學生」是他們的重要職責,並非所有人都要盲目追求國際論文的發表。

我認為,只有當老師的角色被真正看見、被肯認,教育改革的最後一片拼圖才會完整,我們也才有可能解決教育制度在每個階段的問題,真正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

第六, 是有關「前瞻教育」的主張,教育必須要跟得上時代,我們不應該只為今日而教育,而是要為明日而教育,學生也要為了明日而學習。

因此我們希望未來的教學,應該要強化學生包括問題解決、生活美學、知識累積、跨科整合、多元創新與團隊合作這六大前瞻能力,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能夠和社會接軌,承擔未來的挑戰。而為了讓學生有空間學習這些能力,也必須同步簡化課綱,逐步鬆綁課程,啟動由下而上的課程改革。

對於選擇先投入職場的高中職畢業生,政府也要提供更多實質的支持。投入職場的,要打造一個可以讓他們安心學習技能的環境;擔任志工服務的,政府可以創造許多有意義的國內外服務工作;甚至志願從軍的,我們也要讓年輕人在部隊中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專業技能。

同時,為了因應越來越多樣的職業生涯模式,未來的教育體系應該要更開放,讓先去社會歷練、工作的青年,可以隨時選擇回到校園繼續深造。因此包括入學優惠、入學資格保留等銜接的配套必須要儘快完善,才能支持青年更適性與多元的發展。

最後我要說,我的教育理念很簡單,下一個世代需要怎樣的人才,現在的教育體系就有責任,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所以,教育要與時俱進,政策要對症下藥,全面來解決當前教育體制的問題,讓教育真正發揮人才培育的功能。

謝謝大家!


更多照片,請點擊上圖,連結至 活動相簿

獨立媒體 採訪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