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蔡英文、林萬億民進黨十年政綱-教育篇 問答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主席今天(8/19)與前政務委員林萬億教授共同發佈十年政綱-教育篇。針對媒體提問高等教育公共化要達到一半的比例,如何達到各資源均等,而不是只獨厚台大、清大、交大等幾所好大學;又要達到1/2的大學都有這樣的水準,國家財力能支撐嗎?這樣的政策下,所謂的名校存不存在?
林萬億說,依照目前少子化的趨勢,假設公立學校的規模沒有擴大,一些辦學不佳的大學自然會有某種程度的萎縮,公立大學的比例也就相對增加,這是自然的趨勢。至於是否要再繼續投資優秀的大學,類似五年五百億、教學卓越等額外的資源配置,這是可以檢討的。林萬億強調,台灣雖然需要某些大學在高等科技,或國際競爭上有能見度,但資源配置不能過度集中、浮濫,或是大鍋飯式地依學生人數平均分配,所以應該回歸到大學各司其職,符合原本設校的目的,譬如屬於地方型的,就要讓學校承擔輔助地方產業,帶動地方各級學校,甚至帶起地方的社區發展與社會變遷。
媒體再問公立大學學生 18年內要過總額的一半,但目前公、私立的比例是1:2,是否是要私立學校倒一半?林萬億對此解釋,他是以人口發展的趨勢推算需要 18年,並非將目標訂在 18年內做到,他也說,台灣從 1998年開始,生育力開始降到 1.3%左右,所以人口在自然趨勢下,某些大學的學生數也在萎縮,人為的介入是可以幫助的,譬如過去幾年公立大學都有增加招生數,林萬億認為,這兩種力量加起來,會促使台灣大學產生轉型、整併與退場,民進黨未來執政會針對這個趨勢,做更有效的、更合理的、兼顧教師與學生權益,兼顧區域均衡與台灣未來發展所需的調整策略,詳細部分未來會在教育政策白皮書中說明。
此外,12年國教要在 8年內達到免試入學、高中職社區化,學區要用什麼方式畫分?會不會形成「建中學區」或「北一女學區」?林萬億表示,建中就蓋在那裡,建中的精神可以搬到別的地方,但建中的紅樓無法搬到其他地方,換句話說,住在建中附近的家長與學生本來就住在那了,不能強迫他們不將建中列入志願。但我們希望各地都有好學校,讓學生可以留在社區學習。
至於若民進黨執政,是否會變動目前教育部對陸生的政策,或增加其他限制?蔡英文指出,會持續監看陸生來台灣入學的情況作調整,目前為止尚未超過一定的比例,但這個趨勢正朝增加的方向走,要維持國際學生與陸生的比例,以及國際學生與在地生的比例,必須動態維持它的均衡狀態。蔡英文也肯定國際學生是需要的,因為在大學校園裡,有不同國籍的學生一起受教育,對老師與學生都是好事,不僅能刺激學生在不同背景的同學中學習,有更好的表現,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是一種挑戰,她認同在整體學生比例中有國際學生,在國際學生部分也有一定比例的陸生。
蔡英文進一步說明,但要讓整體國際學生的比例達到均衡,而不是陸生就占了絕大部分國際學生的名額。在此前提下,必須要有系統地檢討教育體系中最適合國際學生的空間有多大,不能限縮得太緊而喪失彈性,更要持續地檢討,依照教育體系的供需情況做決定。她並強調,從另一角度來看,能夠讓兩岸的學生有一定程度的意見交流也好事,唯須注意教育資源與工作資源的有限性。
此外,就媒體詢及馬政府規劃十二年國教在 103年上路,民進黨十年政綱中提到「將加速推動十二年國教」有無確切時程?林萬億表示,國民黨所謂 103年後上路,是僅有 75%免試,六年之後則達到85%免試,接下來就沒有再做說明;相較民進黨卻是很負責任的清楚交代要在 8年內達到全面免試,目的是希望不要造成家長的恐懼。他表示,如果每年調整比率對家長及學生來說而言很不公平,因為所有免試制度都必須在 3年前告知並完成相關配套,最好的作法就是一次達成全面免試,這也是比較負責任的態度。蔡英文則是強調,在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譬如高中職社區化及優質化等,這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民進黨會在有完整的準備時間且經費籌措到位的情況下,一次走向免試的目標。
至於就媒體對整體教育現況的解決之道,蔡英文認為,台灣的教育過程中出現了「過度學習(overschooling)」的現象。龐大的競爭壓力,使台灣學生被迫提前學習,並且過度把時間專注在升學考試,以致於在某些科目的表現特別突出,但是到了大學之後,似乎就喪失了學習動力。對此她強調,在教育過程中,大學教育對於培養職場技能和競爭力最為重要,但是台灣的孩子高中時期,在智力、人格養成和人生經歷尚未完整之前,就已經在學習大學教育的內容,導致學習能量不足。
對此,蔡英文認為,過去的大學教育伴隨著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僅在特定專業領域培養人才;她認為這樣的教育過程,使得學子對於音樂、藝術等人文科目,缺乏欣賞能力,進而導致台灣的藝術文化產業缺少消費者的來源,也使得相關產業缺乏需求面。因此蔡英文認為,台灣必須回到均衡、全面性的教育,並且加強人文素養來幫助學子有能力去適應競爭的環境。
最後,對於媒體問到如何加強本土教育,蔡英文表示,本土教育的養成,是經由加強學習者與其生存環境的連結,並且給予學習者足夠的時間去培養、體認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和地方特色。而在加強本土教育的同時,不能忘記面對全球的競爭,因此學生必須培養接受全球化多元思考、多元價值的能力。學校不需要給學生終極性的解答,但要能如實的呈現歷史,給予學生思考空間,用他們的步調與方式,來理解本土的意義。
更多照片,請點擊上圖,連結至 活動相簿
獨立媒體 採訪報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