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華山會議五結論 民進黨:兩岸公民社會需補課



民進黨第四次華山會議主題「兩岸公民社會如何交流」今天(8/29)舉辦,由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主持,會議邀請中國民運人士王丹、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陳志柔、作家張鐵志等人引言,並由華人民主書院執行長王興中做中國社會發展的背景介紹與說明,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楊憲宏等公民團體成員也都出席這場會議。

會後林俊憲轉述主持人蔡英文針對會議也做成五點結論:
一、民進黨應該思考如何與公民社會建構有意義的夥伴關係。
二、在對公民社會議題的了解與掌握上,民進黨確實必須要再『補課』。
三、找出與民進黨支持者之間新的共同語言。
四、扮演好政黨角色,堅持體現進步價值,就能達到溝通與對話效果。
五、民進黨要再好好思考我們的戰略。

林俊憲說,華人民主書院執行長王興中老師提到,過去民進黨對兩岸處理方法及思維缺乏宏觀的戰略,這部份民進黨需要補強。而過去的兩岸交流也偏向學術跟公益,民進黨執政時期民主轉型經驗過去並沒有有效推廣讓中國社會了解,而對中國的民主也缺乏了解跟支持。

與談人中國民運人士王丹表示民進黨要認識中國社會,要能夠區別中國人和中共的不同,中國的國家層次和社會層次的不同。如果要跟中國的公民社會交流,到底要跟誰來交流?他也整理出出七點:
一、中國的非政府組織NGO
二、中國媒體
三、公共知識分子
四、中國政府目前體制內的非主流官員
五、企業界人士
六、維權律師群體
七、青年學生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也提到香港經驗,他認為台灣對香港的變化應該要多多關切,香港回歸後和中國關係這幾年起了變化,台灣要怎麼看待他們關係變化及處理。他說國共何解以後,國民黨已經不再熱衷跟香港交往,但是香港跟民進黨的交往卻沒有開闊,台灣的反對運動跟公民團體應該要給香港民主運動更多關心和支持。吳介民舉例香港站領中環運動很需要和台灣進行反抗經驗的交流

作家張鐵志也提到台灣社會目前對中國資訊及知識太貧乏,對中國了解不夠低估了中共對社會控制和打壓,但也低估了中國民間的活力和自主性,好像中國什麼都是被控制的,如果認識不足當然就會做出錯誤判斷。張鐵志說,在這狀況下中國民眾所接觸到的台灣資訊都是片段的、有特定立場的,因為諸國的媒體是有高度審查,而願意到中國發言也是偏藍政治人物,所以造成大部分中國民眾對於綠營、本土派、民進黨有很多誤解,要如何調解他認為就是民進黨未來要和中國民間增加互動。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陳志柔提出有一份民調,他說,一般台灣民眾對自己及中國的認識和評價,台灣民眾對中國政府未來經濟比對台灣政府有信心,居然都覺得中國月亮比較圓。但是談到政治問題,其中提到若中國在經濟和政治發展跟台灣差不多,那兩岸應該要統一的比例不同意的高達76%。

林俊憲說這表示在陳志柔老師的分析裡,兩岸議題台灣人的認知除了統獨、藍綠是過去的軸線外,現在還有性別、階級、世代各自不同的影響力,因此應該要加強台灣社會對中國的認識,讓台灣人民能夠正確區分中國跟中共是不同的,中國官方和人民是不一樣,中國的中央跟地方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利益集團和被剝削者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同時在台灣社會當然也有很多對於過去的很多交流。

陳志柔老師的分析裡指出,譬如經濟不受益者和心理不舒暢者和泛綠支持者未必是相同,也就是說非民進黨支持者裡,也有人在過去兩岸交流並非受益者,心理也未必認同,但這樣的人在政治上不一定支持民進黨,對民進黨來說要了解哪些人、哪些群體在兩岸交流非受義者,也非對中國完全認同者,民進黨應該要爭取這些人成為社會群體的代言人,引導台灣在兩岸關係有心的發展。


更多照片,請點擊上圖,連結至 活動相簿

獨立媒體 採訪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